大唐朝请郎_第425章 三临凤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5章 三临凤翔 (第2/3页)

相诸卿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辩论,从环境,官治讲到民生,在方方面面进行碰撞。

    长长的车队延绵数里,一驿一停驻,足足走了六天半才到凤翔,奉诏入朝觐见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愣是后发先至,追上了队伍。

    这个到也不能怪队伍走的太慢,主要是皇帝这次是全仗出行,罗里罗嗦的东西人众太多了,严重拖慢了行程。

    再加上君臣几个天天躲在马车里吵架,也没人顾及行路之事,下面的人也不敢走快怕出问题。

    张军并没有通知凤翔这边准备什么,只是安排把行宫洒扫了一下,连人手都没有准备。皇帝有自己的随行人员。

    “太保,可是忘记了安排?”李皋找到张军直接就问了出来。他必竟是行伍出身,一时之间说话的方式还没有扭转过来。

    “何事?”张军被问的有点懵。

    李皋指了指凤翔方向。这会儿前面的仪仗怕是都见到凤翔城了,可是竟然没有迎接官员出现。

    张军顿了一下才明白过了,摇了摇头:“并非忘记,只是没有故做安排。”

    “此举不妥呀,国礼何在?”

    “礼仪在心不在表,现在之礼较秦礼如何?”张军完全不在乎,负着手走向皇帝的车驾:“时事有更替,礼仪有新旧,何必固执?”

    今天就到凤翔,一路上的争吵暂停一段落,皇帝也是难得清净,挑开了车帘侧坐在车辕上看风景,看到张军和李皋过来招了招手。

    “陛下,曹王寻臣指责,言有失礼仪。”张军笑着告状。

    “为何?”李适看了看李皋。

    “已至凤翔城外,百官不见,接驾仪程未布,有失国仪。”李皋拱了拱手。这是他的工作,必须得提出来。

    李适又看向张军:“确是如此,某至凤翔,仪程何以未见?”

    “凤翔亦是京畿之地,陛下从上都至西都,并未出京。难道陛下自大明至太极,或驾临兴庆,也需要全副仪驾,百官相迎么?”

    太极就是太极宫,先有太极宫,后配两仪殿,以四象馆廊阁相连。这也就是道家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由来。

    因为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唐皇李氏以老子为先祖,祟道,是故道家以唐皇之所为祖庭。道教敕令画符,也是源于李唐皇室。

    至于道教为什么又姓了张……因为道教实际上是东汉张道陵所创。这也是张姓不免贵的原因。

    道家和道教其实不是一回事儿,就像佛家和佛教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李适被张军问的一愣,看了看李皋,李皋也是瞪大了眼睛,感觉张军说的,好有道理……个屁呀。这能一样吗?

    张军哈哈笑起来,说:“陛下,圣驾亲临百官相迎,礼乐仪程百般规矩。陛下是一国之君,代天行道,受此隆仪自也应当。

    不过,臣以为,除却朝典大礼仪之外,不妨就少些仪程矩规,总是劳民伤财之事,想来陛下常常受之,内心也是不喜的。”

    “太保大胆,国礼岂可轻谈?”李皋表示我要强烈指责你,说的是什么大实话呢这是。

    “为何封禅神圣?”张军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李皋:“为何祭礼庄严?为何春闱秋试成为民间盛举?”

    “为何?”李皋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因为少。”张军伸出一根手指比了比:“封禅不常有,祭礼春耕秋收两顾民生,而科举每年一试。

    少则重,重则威,是故庄严盛举。

    陛下每月两朝会,试问百官可是满心欢迎?陛下,你内心可是逢朝欢喜么?为何?多,多则厌,厌则麻木,何来庄严?

    而仪程相接亦是同理,四海之内皆为王土,陛下何处去不得?每每大礼相迎,官乏民累,必然威严庄重尽失。

    所以臣并未安排迎驾仪程,只是洒扫街道,洒扫行宫,甚至未曾禁闭市民出行沿街奏贺,但陛下惜民之声必广为流传。”

    “是这样?”李适对张军的说法到是新奇。

    “就是这样。”张军肯定的点了点头。

    做为一个后世之人,说别的可能不行,对民心的研究肯定是在线的,要比这个时代的官员深厚了不知道多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