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御史能处,有事他真喷_第十四章 青云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青云宴 (第1/1页)

棒锣声音停息,声势壮大的游街队伍停在青云阁外。
    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
    李青打量着眼前的青云阁,青云阁本就高达数十丈,矗立山顶之上,更是直耸入云。
    阁楼共有九层,站在最上面可观云雾美景,可观泾江江景,更可俯瞰整个盛京。
    阁楼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
    广场中央,摆放着一尊三足的青铜巨鼎。鼎座用汉白玉打造,鼎高一丈三尺。传言此鼎是大周开国之时,从灌溉大半个大周疆土的泾江中浮起。是上天对大周开国皇帝的认可。
    大周开国皇帝,为此特意建造青云阁。
    传到后世,青云阁慢慢成为皇帝设宴新科进士之所在,直到本朝。
    李青翻身下马,和孔德祥、王琰走入青云阁。
    一进青云阁,视线豁然开朗。
    里面空间十分大,布置装饰是经典的大周建筑审美特点。
    墙壁四周,镶嵌了不少聚光珠,显得更加明亮。
    一楼正堂,一百多位新科进士正坐在案桌前。
    “学生孔德祥,见过朱大人,见过各位同僚。”
    “学生王琰,见过座师,见过各位同僚。”
    入阁之后,孔德祥和王琰纷纷向着主座上的文渊阁大学士朱九渊作揖行礼。
    两人对朱九渊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在大周,座师的称呼源于老师,但比老师更加尊重。
    因为座师不但要尽到老师的责任,还有为门生在仕途上充当领路人的责任。
    王琰此前与朱九渊并无任何关系,称朱九渊为座师,意味着他有投靠的意思。
    这不是单纯的要当朱九渊的门生,里面蕴含着一些功利的因素。
    因而通过科举的确能选拔到更多人才,却也诞生了一个弊端、一个官场中的潜规则。
    每年科举,不少朝堂重臣都抢破脑袋想要当主考官。
    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他们能吸纳大量的新科进士到自己的派系当中。
    当然,考生也可以选择不拜主考官为座师。
    就如孔德祥。
    孔家在朝堂当中,也是一股庞大的势力,他没有必要投入他人门下。
    所以二人同时入仕,朱九渊会竭力帮扶投入自己派系的王琰,而不会帮扶孔德祥。
    每年科举主考官都发生变化,每一位主考官都有自己的派系。
    随着时间的沉淀,朝堂当中派系之争,可谓是错综复杂。
    尤其是不少世家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会出现一个家族的子弟,分别投入不同派系。
    随着世家的加入,朝中派系愈加复杂,怎么理都理不清。
    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斗来斗去,最后受益的只有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不会让一个大臣同时担任好几次主考官的原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