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士_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 (第2/8页)

视眈眈的朱高煦眼里,多么像当年朱棣面对侄子皇帝朱允炆的情况。朱高煦想让靖难之役的历史重演,而他的侄子朱瞻基,也想证明自己不是朱允炆。

    在派兵埋伏击杀朱瞻基未果,而朱瞻基顺利登上帝位之后,朱高煦加紧谋划发动属于他的“靖难之役”。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他甚至砸开州县监狱大门,放出里面的死囚,给这些人优待,训练他们习武打仗。同时,他还招募无赖子弟和社会流氓编入军队。可以说,为了发动夺位战争,无所不用其极。

    而朱瞻基则表现得像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柔弱,对朱高煦有求必应。朱高煦为了试探新天子的分量,不断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没想到朱瞻基均一一予以满足。这让朱高煦更加肆意妄为,以为这个侄子并没有那么聪明和可怕。事实上,朱瞻基按兵不动,是想让朱高煦自我暴露,自我作死,从而争取道义和舆论支持。

    《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终于起兵反叛了。

    明宣宗朱瞻基本想令武将率兵征讨,但“内阁三杨”之一的杨荣提醒他说,朱高煦已经料到您刚继位,是不可能御驾亲征的,“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另一名重臣夏原吉也以靖难之役中南军主帅李景隆最终叛投朱棣的往事,劝告朱瞻基一定要亲征,否则征讨军主帅一旦被朱高煦搞定,就真的要重演靖难故事了。

    朱瞻基因此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在声势下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之前跟朱高煦一起约定起兵的几路兵马,都不敢轻举妄动。朱瞻基的军队将乐安围得水泄不通,部将请求攻城,朱瞻基不许,只是在城外放炮秀肌肉,震慑叛军。很快,叛军士气瓦解,朱高煦在强大的压力下出城投降。

    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消除了一场潜在的“靖难之役”,巩固了他作为新天子的权威。

    朱瞻基不想落得个杀叔父的骂名,最终只是褫夺了朱高煦的爵位。一些野史记载,三年后,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去看看这个跋扈惯了的叔叔现在怎么样了。没想到,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然后仰天哈哈大笑。朱瞻基怒不可遏,当场命护卫用一口重300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罩住。但朱高煦力气很大,顶缸而起。朱瞻基遂下令在铜缸周围堆起木柴,点火烤炙,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02

    在平定朱高煦之乱后,明朝的藩王纷纷向明宣宗朱瞻基交出兵权。权力巩固了的朱瞻基,才能以其他形象被历史铭记。

    朱瞻基统治下的明朝,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仁宣之治”。史书对朱瞻基的评价都很高,可谓好评如潮。比如《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还不到十个月,所以通常认为“仁宣之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劳。但实际上,朱高炽在几个月之内,已经改变了永乐朝的许多政策导向。要知道,朱棣前半生为了得到皇位而战,后半生则为了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战,所以发起了许多“大制作”,比如迁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派郑和大型舰队下西洋等等。这些政策都具有扩张性帝国的特征,但又极其消耗民力和帝国力量。朱高炽继位后,几乎尽反朱棣的扩张政策,转而从恤民、收缩、守成的角度,去重新调整帝国的统治政策。

    对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养和统治能力全部来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亲朱高炽的短暂统治后继位,当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到底是继承祖父的扩张路线,还是父亲的收缩路线?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