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章 目睹苛政 (第1/3页)
在魏郡城补充完补给后,刘和和徐荣、黄忠继续率部北上,争取在八月中旬赶到卢龙。 虽说刘和得到了徐、黄二人的投效,但是他很奇怪,自己一句话就能引徐荣、黄忠折腰?人都不傻,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甘愿相投?——这些事知道就行了,不必说出。他挠了挠头想道:“二人所以答应投效,如我所料不差,八成原因应是因为我宗室的名头,剩下一层是父亲的威望,再一层勉强是自己的才干吧?!哎,有一个世家的出身,果然占莫大的便宜。” 刘和猜的一点不错——最终使徐、黄决定投效的正是他“汉室宗亲”的出身。 东海刘氏乃光武皇帝长子东海王刘强之后,今之刘虞又是持节刺史,位高权重,并且一路以来刘和颇为和善、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世家子弟的轻佻,又富有学问,文武双全——既有宗室威望,又得到父亲荫蔽,弱冠俊彦,刘和今虽才为别部司马,但前途不可限量。 反过来看徐荣、黄忠,寒门小户的出身,没后台没背景,与其苦苦寻找机会,不如就此依附在刘和的这棵大树上。——这也是寒门士子常用的出仕办法,汝南袁氏为何能门生故吏遍天下?故吏,是过去的下吏;门生,便多是主动依附上来的寒门士子了。一旦与世家大族连上关系,不但容易获得名望,并且在诸如孝廉、秀才等等各类的举荐中也容易获得机会;世家因门生众多而势力庞大,门生因依附世家而平步青云,对此二者而言,两全其美。 冀州边界唐县南固乡山阳亭,此处便是陈九的家乡。 这时山阳亭院外有人进来,脚步匆匆,从院外来的是个佐史,在堂外去掉鞋,进来跪拜。这时亭所客堂,刘和与徐荣、黄忠再和乡长、亭长闲聊,了解风土人情。 这会乡长问道:“何事?” “郡督邮催着要这两个月的鸡和钱了。” “鸡、钱?” “按例,本乡每两个月需给邮置四只鸡,千伍钱,本来月中就该给的,只是赶上王君离任、您刚上任,故此拖延至今。督邮所的所长等不及了,这已是第二次派人来催。” 刘和说道:“四只鸡,千伍钱?” 这佐史答道:“贵人、乡长原本按郡中规定,是该每个月都给四只鸡、千伍钱的。本乡的王君做了郡督邮后,照顾乡里,给咱们乡减成了两个月给一次。” 时人乡里观念重,叫王君的郡督邮虽然贪墨,但倒也不忘给乡里“造福”。 那乡长点了点头,说道:“这事儿我知道了。你去写道公文,拿过来,我给你画诺签押,然后去乡佐院中支钱。” 这佐史应了,却不肯走。乡长问道:“怎么?还有何事?” “何君,这钱给了邮所那边之后,要不要按以前的惯例向乡中征收?” “部司马,让你见笑了。我也是刚上任没几天。”乡长对着刘和笑道。 原来这乡长自上任以来,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阅读往年的简书案牍上,说实话,对乡中日常的工作运转还不太熟悉。他问道:“这钱以前都是从乡中征收的么?” 这佐史理所当然地说道:“那是当然了。咱们只是个乡,又不是县,收来的赋税都交给上边了,平时也没什么节余,又要维护乡公所,又要维持各种日常开销。让咱们出钱,咱们哪里有钱呢?” “县里知道此事么?” “最先就是由县里批准的,到现在十多年了。” 乡长略微沉吟,说道:“既是由县里批准的,就按此征收罢。” 佐史应了,还不肯走。 刘和开口道:“还有事么?” 可能是因为天